10月28日,在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组织下,哈尔滨广厦学院2025级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1班的学生们,由孟华老师带队走进松光里中华巴洛克街区,将《构成设计》的“点线面”学习搬到实景中,用观察与记录完成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活动以“理论锚点”开篇。师生们首先在“中华巴洛克”主题介绍牌前驻足,孟华老师结合老照片梳理街区历史脉络:“这些折衷主义建筑既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构成设计的天然教科书——每一处窗饰都是点线面的精妙博弈。”简短的讲解让学生们带着“解码视觉密码”的目标,开启后续探索。
在一幅还原老哈尔滨商埠生活场景的壁画前,成为构成课实践的首个观察点。老师手指壁画讲解:“大家看,画面里人物的姿态是‘点’的组合,窗框的格栅形成‘线’的秩序,整个墙面作为‘面’承载场景,这种‘点线面’的布局,就是构成设计里的画面组织逻辑。”学生们纷纷举起相机,有的聚焦人物动态捕捉“点”的形态,有的拍摄窗框线条分析“线”的走向,还有的从整体角度观察“面”上元素的分布,笔记本上很快记录下对壁画构成元素的拆解思考。

街巷间的建筑肌理则成为“立体构成”的活样本。漫步在青砖铺就的巷道中,师生们围绕特色建筑立面展开细致观察:拱券门窗的弧形线条与直线墙裙形成刚柔对比,砖缝肌理构成的重复“点群”营造出韵律感。
“以往在课堂上画抽象线条总觉得空洞,现在看到砖面的凹凸纹理,突然明白‘线的粗细变化’能传递这么强的质感。”同学们一边用手机拍摄不同角度的建筑细节,一边兴奋地分享感悟。

松光里书店的“几何美学”引发小组热议。其外立面采用的三角形山花、矩形窗洞与圆形装饰,构成了清晰的几何分割关系。学生们自发分组讨论:“如果用这个建筑结构做影视分镜,圆形窗可以作为画框镜头,三角形山花能强化画面的稳定感。”
文创店铺里的“设计落地”环节则让实践更接地气。从印有巴洛克纹样的笔记本(点线面构成的文创转化),到店铺内“高低错落的展架(垂直线条引导)+ 集中陈列的摆件(视觉焦点)”,学生们发现课堂所学的构成原理早已渗透在商业设计的方方面面。

中午时分,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学生们的相机里存满了千余张设计素材,笔记本上画满了从建筑中提取的构成草图。此次实践不仅让“点线面”从抽象理论变为可触摸的视觉元素,更让学生们领悟到:影视摄影与制作的核心,正是从生活场景中提炼视觉规律,用构成逻辑赋予画面叙事力。这场行走在历史街区的构成课,为新生们打开了“用设计思维看世界”的新视角,也为后续专业学习埋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