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媒学院

“青春镜语・解码中华巴洛克”
—— 哈尔滨广厦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纪实摄影实践交流活动

来源: 哈尔滨广厦学院 时间: 2025-09-27

  快门轻响,定格的是砖雕上的岁月纹路;镜头流转,捕捉的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密码。9月22日哈尔滨广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组织下,开展“青春镜语・解码中华巴洛克”纪实摄影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依托两院“专业教学 + 校企资源”协同优势,助力大三学生在纪实摄影实战中提升技能、解读文化,实现“专业成长、产教融合、文化传承”三维目标。

校院协同:搭建筑梦育人框架

  活动筹备阶段,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形成“专业指导 + 资源对接” 的协同模式。结合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学情特点,走出课堂,聚焦经典景观文化圣地,将核心任务拆解为“建筑细节拍摄”“人文场景记录”“影像故事撰写”三大模块,确保实践紧扣专业课程目标。

实地实践:镜头下的专业成长与文化探索

  走进中华巴洛克街区,学生们没有急于举镜拍摄,而是先以“扫街”的方式慢步穿行——踩着青石板路掠过斑驳的砖墙,驻足看老店铺木质门楣上的雕花,听街角茶馆里传来的哈尔滨方言,沉浸式感受建筑与生活交织的魅力。

  有人被门廊下缠绕的绿萝吸引,枝叶垂落间与砖雕纹样相映成趣;有人蹲在老邮局旧址前,捕捉阳光透过窗棂在地面投下的几何光影,有人追随游客穿行小巷,还有人聚焦劳动生产画面,让平实的镜头记录下美好生活的瞬间,呈现蓬勃生机与活力。

成果回响:从实

  从“技术工具”到“影像叙事”的思维转变。聚焦学生对纪实摄影“本质”的重新理解。拍摄初期学生将拍摄重点放在“光圈、快门的参数调试”,认为“拍清晰、构图好就是优秀作品”,但在访谈老街居民后,发现“没记录下‘建筑里的生活故事’,再完美的技术也少了灵魂”。“以前觉得镜头是‘工具’,现在明白它是‘桥梁’——连接建筑的过去与现在,也连接我们与陌生人的故事。”

  从“模糊憧憬”到“清晰方向”的目标锚定。部分学生此前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就业方向”仅停留在“拍短视频、做影视剪辑”,但实践中接触到“文化遗产影像建档”“地方文化宣传拍摄”等领域后,产生了“用镜头保护本土文化”的职业想法。以前觉得专业就业就是‘找份能赚钱的工作’,现在发现,能让影像有‘文化价值’,才是一名摄影工作者追求的职业意义。”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哈尔滨广厦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以践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学生们用镜头解码建筑密码,在提升纪实摄影技能的同时,更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而那些定格在胶片里的中华巴洛克影像,也将成为青春与历史对话的珍贵见证,持续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27 15: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