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冰城哈尔滨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为深化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的支持下,3月11日,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张虹带领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2班全体同学走进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开启了一场以“历史·创新·未来”为主题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模型研习之旅。
第一站:触摸历史肌理,解码建筑模型的时空叙事
踏入展馆一层的历史展区,学生们被百年哈尔滨的建筑记忆深深吸引。从1898年中东铁路的复刻模型,到中央大街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微缩场景,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东方莫斯科”的独特基因。张虹老师以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结构为例,现场剖析了建筑模型在历史保护与修复中的核心作用:“模型不仅是空间的缩影,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比例还原和材质模拟,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建筑的构造逻辑。”
展馆中复原的“百年老火车站车厢”成为互动焦点。学生们置身于光影交错的模拟车厢内,透过车窗看到动态投影的哈尔滨旧景,仿佛穿越时空。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意识到,建筑模型不仅是静态展示,更可通过科技手段赋予其动态叙事功能。
第二站:聚焦规划蓝图,探索模型与城市设计的共生关系
二层的城市规划展区以宏大的沙盘模型震撼全场。1600平方米的哈尔滨总体规划沙盘以1:1000的比例呈现,松花江蜿蜒穿城而过,冰雪大世界、深哈产业园等标志性区域清晰可见。张虹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沙盘中的交通网络布局与建筑群密度:“模型是城市设计的‘预演’,通过比例与空间关系的精准把控,我们能预见未来城市的肌理与功能分区。”
同学们还重点研究了“哈尔滨新区规划”展区中的智慧城市模型。无人机配送系统、绿色建筑集群等设计理念,启发了大家对可持续城市模型的思考。一位同学感慨道:“原来建筑模型不仅是手工技艺的展现,更是科技与生态理念的融合实验场!”
第三站:对话未来想象,模型工艺中的创新实践
三层的未来展区以互动装置与数字沙盘为主,展示了哈尔滨作为东北亚中心城市的远景规划。在“智能生态社区”展项前,学生们通过AR技术将自行设计的建筑模型投影到沙盘中,实时调整光照、绿化等参数。张虹老师借此强调:“现代模型制作已从传统手工拓展到数字建模与虚拟交互,这要求我们既掌握雕刻刀,也要精通3D打印与参数化设计。”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围绕“如何将规划馆的启发融入课程作业”展开讨论。有同学提出尝试用可再生材料制作低碳建筑模型,另一组计划以哈尔滨冰雪文化为灵感设计动态光影装置,将冰雕美学与现代结构结合。
本次实践将课堂延伸至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建筑模型制作的技术灵感,更深刻理解了设计与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深层关联。正如张虹老师总结:“一座城市的规划模型,是无数设计师智慧的结晶。希望同学们以此次研习为起点,用模型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冰城故事。”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实地教学,让更多学子在“看得见的城市”中,锻造“摸得着的匠心”。
图文排版∣王菲
文稿作者∣张虹
图文编辑∣张虹
图片来源∣环境设计教研室
图文审核∣林学伟、吴爱群、吕丹丹
责任编辑∣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