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四史教育”系列讲座之《“四史”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学院邀请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杨淑艳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为全院教师在线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陈威教授主持本次线上培训讲座。
本次讲座,杨淑艳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讲授。包括:“四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四史”教育需要科学统筹;四史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以“纲要”为例)。
首先,“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史角度,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的源头,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党史的成果,“四史”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同阶段的展开,“四史”归宗于社会主义发展史。
其次,“四史”融入“纲要”课教学要把握两个主线。其一,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纲要课”隐性主线,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贯穿其他“三史”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其他“三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和具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其二,“党史”是“纲要课”显性主线。从目标上看:“党史”与“纲要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高度吻合,从内容上看,“中共党史”融入使“纲要课”的教学主线更加突出。
最后,“四史”“融入”“纲要”课要遵循的原则:1.适度原则:“党史”不等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加重原则:在相关问题上重点讲解,“浓墨重彩”;3.领原则:用显、隐两条线串起整个中国近现代史;4.浸润原则:有理有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要从整体上学习把握“四史”揭示的历史主流和历史发展规律,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