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理论,是指女性鞋跟高低的流行趋势,能反映出当前社会经济走势的理论。女性当时穿着的鞋跟越高,表明经济就越糟,而穿越偏向平底鞋的低跟鞋,说明经济状况较好。高跟鞋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前国务卿阿尔班·艾尔布拉特在1990年代后期提出的,艾尔布拉特在其著作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就像一双高跟鞋,能够让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走得更远、更自由。
美国IBM全球商业服务部门对数十年有关女性鞋子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经济不景气、波动较大的时期,追求时髦的女性通常会选择鞋跟很高、看上去鲜亮惹眼的鞋子,比如高跟鞋、松糕鞋等。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石油危机时期,它们几乎几度取代低跟凉鞋、平底公主鞋成为主流。而在经济平稳、生活较安逸的时候,人们则更愿意选择舒服的低跟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消费者想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逃离现实,为自己营造想象空间。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生产商和消费者们可能利用这些看上去更加华丽、鲜艳的时尚鞋款来逃避现实、营造出繁华的幻影,填补心中的不安全感。而经济好转,或者做好“节衣缩食”的心理准备后,对这些物品的渴求则大大减少,高跟鞋理论反映了人们在经济压力下的心理变化。
有趣的是,高跟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却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在经济波动时,高跟鞋的销量往往会增加,这一现象在时尚界和营销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期的财经小知识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