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学院

【走进货币世界】蚁鼻钱

来源: 哈尔滨广厦学院 时间: 2024-11-29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货币,由于楚国经济相对落后,延续了仿制贝的货币形态,而其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促成了蚁鼻钱的铸造。春秋时期,货币对国家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楚国国君利用货币强化对诸侯国的影响力。楚国文化繁荣,信仰崇拜深厚,这些文化背景影响了蚁鼻钱的设计,尤其是钱币背面的面文,如“紊”、“金”、“贝”等,其中“咒”字最为常见,可能与楚人的祭祀文化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蚁鼻钱的诞生和流通。快来和小财一起走进春秋时期的货币世界,了解一下蚁鼻钱的形制及意义吧!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广泛流通的一种有文铜贝。它的名称来源于其钱面上的阴文,看起来像一只蚂蚁歇在鼻尖上,因此俗称“蚁鼻钱”。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由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天然海贝越来越显得不够用,于是出现了以货贝为模本的仿制贝,包括骨贝、蚌贝、石贝、铜贝等。在这些仿贝中,铜贝因其与后来的金属铸币相连而显得尤为重要。楚国的经济文化相对中原各国较为落后,铜铸币因此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铜质货币,呈椭圆形,正面凸起,背面平坦,体积小,重量约3克。其正面铸有阴文,常见“紊”等文字,因形似蚂蚁歇鼻尖而得名,也称“鬼脸钱”。材质为青铜合金,采用范铸法铸造,合金成分受地域影响。主要流通于楚国,随着疆域扩大,流通范围扩展至长江中下游。蚁鼻钱不仅是铜贝币向金属铸币演变的标志,也反映了楚国的信仰崇拜和祭祀文化,其中“咒”字贝占绝大多数,显示其频繁使用。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蚁鼻钱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蚁鼻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金属范铸币之一,采用青铜合金材料,主要通过范铸法铸造。这种铸造技术涉及制作模具,将熔化的金属液倒入其中,冷却后形成铸件。蚁鼻钱的合金成分受地域影响,铜含量最高可达80%,铅含量最高70%,锡含量最高17%。楚国早中期铸工较好,用料比例合适,代表了当时的铸币水平。不同地区出土的蚁鼻钱合金成分不同,可能与当地矿产资源和铸造技术有关。铸造模具包括铜范,为蚁鼻钱的大量铸造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技术不仅在当时是创新的,而且对后世铸币工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蚁鼻钱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而且它的出现标志着货币从自然形态向人工铸造形态的转变。蚁鼻钱的铸造和流通,促进了楚国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随着楚国疆土的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蚁鼻钱的铸造和使用,对后世的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金属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这一期的走进货币世界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次再见!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3 1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