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数字生命的畅想——《流浪地球2》

来源: 哈尔滨广厦学院 时间: 2025-10-29

  莹绿的显示屏上代码绰绰,当人类的数据卡投射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上,生命是否还具有意义?当人性裹挟进二进制代码,鲜活的、丰满的生命是否将被浅薄化,像压缩包般展示一个又一个人生。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爆款科幻电影,其内容不乏引人深思的话题。

  《流浪地球2》表达了大量的关于数字生命的思考,当人类科技发展到一个高度,藏在阴暗处的欲望就将从罅隙中溜出,我们不去探讨电影中希望家人复活的情节是否为传统意义上的欲望,而是单单地把目光投向电影中那个极具野心的课题——“数字生命计划”。

  “永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人生在世,遗憾种种,可以是一眼一面、一言一语;是一盒灰一捧土,一面碑一座坟。人在寿命上的执念千千万万,人生大事也不过生老病死。

  科学家与父亲,信仰与执念,种种身份与信念交织,塑造了图恒宇这个极具多面性的角色。

  在昏暗的实验室里,显示器的蓝光打在图恒宇的脸上,一双直勾勾的眼睛里闪烁着晶亮的光。mos旧机550C一遍又一遍地运转,面对着550C的屏幕的他,魔障般地和自己心爱的女儿打招呼,转过头却又一遍一遍记录冰冷的实验数据。鲜活与冰冷的快速转变下,他是否对自己的研究动摇过?是否怀疑过他对于数字生命的信仰和复活女儿的执念有过错位?人性的温度与一串串数据碰撞交织,图恒宇也在所谓的信仰与现实中割裂。

  数字生命因为其性质特殊,在电影中以支线叙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观影中,我们无法不去思考以电子生命复活的图丫丫的真实性。

  在屏幕中的是不是所谓的图丫丫呢?你我不得而知。

  数字生命与人类文明是背离的吗?无法确定,甚至说是慎言。

  唯物与唯心的信仰选择是留给人类的思想余地。虚拟与现实的争锋也是未来必不可少的话题。

  但当人的生命被数字化,生命的严肃性无可避免地被消解,人性也无可避免的浅薄化。不只是现代社会因互联网影响而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

  自古以来,我们将文明的本质定义为物质的、实际的。如果作为文明本源的生命都被淡化,那么人类文明何去何从?

  在压力渐大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避世的思想,流浪地球官方发布的数字生命卡周边被哄抢一空,有人戏称其为电子骨灰盒。其售罄速度体现出大多数人对死而复生的期盼。我们真的可能会向往数字生命研发成功的那一天,从某种角度,竟又弯弯绕绕地扣回执念。

  从刘慈欣出发便从刘慈欣结尾,其他倒也不作评价。

  刘慈欣在《不能共存的节日》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从人类首次遨游太空的诞生节到人类的生命数字化。

  他写道:“在实验楼的大门,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

  图文校审:马丽

  文稿作者:崔佳宜

  文稿校审:刘芮彤

  图片来源:网络

  文稿编辑:李佳沐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03 1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