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看剧时对那些“坏女人”竟生出了一丝理解,甚至暗暗欣赏。反倒是传统剧中那些完美无缺的“真善美”女主,越来越让人觉得隔阂。这种观剧心态的转变,或许正映射着我们这个时代价值观的悄然变迁。

回想那些经典叙事,女性总是被期待温柔贤良、忠贞不渝。像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故事,虽然传颂至今,但如今看来,其中蕴含的对女性无条件奉献的要求,不免让人深思。当下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我们开始欣赏那些活得清醒、懂得争取的女性——哪怕她们的手段不算光明,哪怕她们被贴上了“恶女”的标签。这些角色身上那种不甘被规训、坚持做自己的劲儿,恰恰展现了一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再说,这些“恶女”角色往往被塑造得格外有血有肉。谁能真正对一个完美无缺的“圣母”产生共鸣呢?那种角色太过理想,反而显得不够真实。而“恶女”们有着各自的欲望、挣扎与阴暗面,恰恰更接近真实的人性。就像《墨雨云间》里的长公主,她确实做了不少坏事,但观众也能看到她曾经为国承受的屈辱。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在命运捉弄下逐渐扭曲的、活生生的人。

说到底,观众对这些“恶女”的共情,并非认同她们的行为,而是理解了她们背后的不得已。当创作者愿意展现女性角色的复杂面向,当观众也开始接纳这种不完美,或许正是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分。

图文校审:马丽
文稿作者:刘芮彤
文稿校审:李想
图片来源:网络
文稿编辑:袁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