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真实的情感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矮矮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题记
内容简介:
藤井树喜欢藤井树,只有十年前的藤井树和十年后的藤井树知道。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两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发现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
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人物介绍:
藤井树(女)
与藤井树(男)是国中时期的同学,因为这个同名同姓的少年,她常常受到同学们的作弄,并认为藤井树(男)是个会偶尔欺负她、在图书馆也不肯帮忙的怪人。意外收到渡边博子的信后,她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年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渡边博子
藤井树(男)的未婚妻,因未婚夫的早逝而难以释怀。她偶然找到了未婚夫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难抑思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问候的书信,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现任男友秋叶茂为了让博子忘却死去的藤井树,决定陪她一起到小樽去弄清真相。
藤井树(男)
渡边博子的未婚夫,在登山时遇难离世。少年时代的藤井树(男)一直暗恋着同名同姓的同班同学,他曾在无数无人借阅的图书的书签上,写下藤井树的字样,也曾在《追忆逝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画下藤井树(女)的肖像。
主题思想:
《情书》,不只是一部简单的纯爱电影,导演岩井俊二想展示表达的是多样且复杂的爱情。但同时,它所要探讨的主题更不仅仅是爱,还有死亡与再现。
死是生的对立面吗,还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向读者抛出的问题。同为日本文艺作品,对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是《情书》的重要主题。影片末尾,面对已故男树的遥远情书,女树的第一反映仍是感动和羞涩,以至于佯装平静却发现衣服没有兜。在这一刻,或许女树脑海中浮现出的,仍是那个美好的少年,浪漫的情愫超越了死亡的阴霾。这种源自本能的浪漫,在女树深刻体悟过死亡的残酷之后,尤显难能可贵。博子最后将往来信件一并寄给了女树,交还了那份属于她和男树间的青春记忆。母亲最终决定继续留在原来的家中,从心里与爷爷和解了。而拼尽全力救下女树后的爷爷,则在庭院中向孙女讲述起种树的往事,满眼都是生之喜悦。所爱之人的逝去是真实的,而基于那份不灭的爱,依然坚强地生亦是真实的。
相比知晓爱情真相和缅怀逝者,如何体面地与过去告别、与执念和解,可能是更重要的人生课题。坦然面对内心,不沉溺自我感动,亦不妄图自欺欺人,或是告别与和解的开始。面对昔日爱人和眼前伴侣,男树与博子的差别,也正体现于此。那些赴汤蹈火的誓言,那些年轻气盛的鲁莽,那些未被回应的真心,那些心如刀绞的决绝……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一样,这些可能也是长大的我们终将告别的种种。
对于博子和女树而言,她们在结尾仿佛都重获了新生。与其说她们是在向着遥远的男树告别或问候,不如说是体悟到生活的真谛后,与那个曾经或画地为牢或逃避伤痛的自己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