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很多时候是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突破我们认知范围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余华
谈读余华的《兄弟》躲不开“荒诞”一词。打开豆瓣看兄弟的评分也很有意思,当年可谓是骂声一片,2010年以前大家都觉得下部太扯了,到2024年的现在,甚至觉得下部有些许的纯真,现实更加荒诞。
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时代,访谈让浮躁的心得到沉静,使我们从工作学习中片刻抽离出来,从一来一往的话语间收获感悟,沉下心来思考方向,坚定地走未来的路。赶路的人啊!请为自己寻求片刻的停留。
文学和法律,其实这个联动还挺有意思的。二者好像是绝对的感性和理性,但又不是,它们必然是包括着感性理性两面的。绝对理性特质的法律会失去人情味,绝对感性特质的文学可能会让人觉得冗杂。
二者的联动,让我们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人性会不会释放内心的幽暗?当我们面临小说角色的处境是否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一、时代发展速度
九十年代就是摩托车的声音,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摩托车的声音不断此起彼伏的一种声音。中国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他们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因为他们驾驭不了“速度”,这个速度太快了,他不知道有多快,所以不是撞在电线杆上就是撞在树上,有些还撞在了墙上,因为他以为还有十来米远呢,他以他“自行车”的速度来判断,他哪怕想象的更快,他也已经来不及了。
外界发展太快,超出了认知范围,“灵魂”没有跟上的人就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余华以巧妙绝伦的隐喻为我们描述这一切。
二、幽默和失序
剧场上着火了,小丑赶快上台呼喊着火了着火了,台下人说怎么演的这么好,太逼真了,小丑急的眼泪都出来了,下面的人不停地鼓掌。最后人都被烧死了。
罗翔:当读一个段子的时候只有笑声,意味着我们并没有想到它背后的沉重,荒诞和思考。
余华:假设社会发生的荒诞事,我们都涉入其中,我们并不是在台下,置身事外,而是都有一份。
余华老师更愿意通过故事和比喻,以巧妙绝伦的隐喻让观众自发地去深思从而感到震撼,这正是文学的魅力。
叙述的方式决定了被叙述的内容在受众身上引发的感知和情绪记忆。弹幕“玩梗过度”的现象,极具讽刺性地呈现了幽默与失序:
三、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是一种精神损耗。要客观的看待,它有消极意义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的内耗在合理的区间内,要明确哪些可以内耗,哪些不可内耗。
“躺平有时,积极有时,休息有时,工作有时”
罗翔:我们相信命运的神秘莫测,但我们依然要顺势而为,不负今生,有所作为。
余华:既然剧情已经无法把握了,那就说好自己的台词,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会改变剧情。
所以请不要去后悔昨天,忧虑明天,要负责地过好今天。
四、未曾设想的美学角度
来自B站网友评论:“这个背景好有意思,一开始罗老师背后是轻飘飘和随风摆的树叶,罗老师整个人都在明亮的光里,而余华老师背后则是花圃,是深色的植物和深色的泥土,整个人比罗老师暗很多,甚至像背光。感觉一个人是站在法律的光里,而另一个人是在直面灰暗吸光的沉重大地。”
看访谈的乐趣不止与访谈者之间思想的碰撞,在弹幕和评论区中也别有一番天地,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穿越时空在此讨论发芽。
五、观看有感
在主持人抛出的问题下,我们能够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思路,这就是常年沉浸于法律和文学的人在思维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吧,而这两种思路又导向相同的人文关怀,两人的核心很相似,就让人非常享受。
从罗翔老师的话语来看,我们能感到他擅长逻辑性的推导,他精简的语言,就像法律一样,总是严谨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而余华老师更喜欢用一段对事件或场景的叙述来解答主持人抛出的问题,像是即兴为你构建了一部短篇小说,舒服的节奏和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你自发地去深思,从而感到震撼。
个人觉得,罗翔老师不断地将问题深挖、运用深刻的语言,会使观众对于这个话题、他所说的话感到敬畏;而余华老师,在接罗翔老师的话的时候,会时常沉默片刻,我认为是在将深刻的问题,以直白的、浅显的故事或者经历进行描述。我们同时也能看到,余华老师在讨论或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去观察罗翔老师;而罗翔老师,在对于一些话题的思考时,则是抬头。我觉得十分有趣,两个巨人的对话。
两位老师的配合探讨深刻而不失趣味,主持人黄鸭兄的引导和提问,可以说是这场对话的挖掘者和呈现的重要角色,这三人间的对谈,是理想主义者的一场狂欢。
文稿作者:李想
图片来源:B站罗翔说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