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来源: 哈尔滨广厦学院 时间: 2021-09-20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敢问上天,是否有仙?试问大地,是否有灵?”无论是寻仙还是问神,我们都在寻找和自己一样拥有孤单印迹的人,无论是脚踩无人问津悲凉的路途,还是手握迷惘,期待着充满凄凉的热闹,我们不是在寻找出路,只是在无限扩大我们的悲伤。路灯依旧泛黄,花也已停在昨日,其实徒步向前的不是我们的脚步,而是在为迷惘的心寻找归处,你我亦是如此。

  因为迷惘,所以需要希望。作为迷惘的叙述之书、希望的复兴之书“《太阳照常升起》”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真实的写照。

  海明威所著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本面向社会现实涉及多个主题的著作。其中最突出的主题无疑是战争对所有人在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最终导致对“迷惘的一代”造成无法磨灭的损害。

  本书的主角“巴恩斯”做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生动地展现出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青年从自我麻痹到自我觉醒的过程。巴恩斯,他的一生都围绕着“我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样。我一心只想弄明白究竟该如何生活在其中。假如你果真弄懂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你说不定也就能由此而得知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这个主旨而努力。他的存在是渺小与可悲为一体,迷惘与希望并存的载体。

  从《海明威自传》可以看到巴恩斯的影子,他与海明威一样的迷惘、空虚,但依旧坚强,正如海明威描绘的其他硬汉人物一样,巴恩斯那永不放弃的硬汉精神也令人振奋,很显然巴恩斯就是海明威的缩影!

  做为有志向有梦想的美国青年,在“美国梦”成为“国家英雄”的号召下,巴恩斯积极投身祖国的“光荣战争”,义无反顾的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战争是胜利了,巴恩斯却因战争而失去性能力,无法与爱慕的人在一起,只能同朋友沉迷于酒色,流连在夜色中慢慢消沉......

  因生理上的伤害而导致心理的挫败,他自认为处处不如人,给他带来了迷茫焦虑痛苦等一系列不良消极情绪。战争结束后,巴恩斯留在了巴黎成为了一名记者,不久便与同为战争的摧残者“勃莱特”相识并深深坠入情网。但巴恩斯因为失去了性能力,无法给勃莱特真正的爱情。而勃莱特性格放荡不羁,她也因此对巴恩斯感到深深失望,于是便出没于各种酒吧中与其他男人调情,只为忘却心中的痛。

  身为男人,战争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在此时剧烈爆发,内心的失落、无奈和麻木使得巴恩斯不得不采取了“酗酒”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在醉生梦死的境界中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做为传统的上帝思想,早已成为美国人伦理道德的体现,巴恩斯开始不愿相信上帝,他深知“祈祷无用,只有折断骨头地去行动才会有结果。”于是巴恩斯带着爱人去西班牙观看斗牛,并被斗牛士那种迎难而上,不惧迷惘的精神所折服,他与爱人鼓起勇气重新开始,为生活翻开了美好的新篇章。

  在迷惘与空虚中,巴恩斯、勃莱特二人打破了上帝的规则,突出一种现代美国青年追求自由的硬汉精神。他们虽迷惘空虚,但他们依然心怀自我拯救的希望,不愿意被如此悲惨的命运所击垮,也不想让自身命运被他人所支配,想要“活得像个人样”。最终,他们成功了,新的世界,新的故事,新的一天,太阳照样升起!

  同为青年的我们,有谁知道我们心底隐藏的迷惘呢?我们同样是不愿表达,不知如何发泄,却只会随波逐流“网抑云”。不是我们不够好,也不是生活是如何欺骗的我们,是我们心中不怀希望,对生活充满迷惘,就如饱受战争摧残的巴恩斯一样“与酒为伴”不断麻痹自己。

  海明威虽为上个世纪的人,他却以感同身受的故事来叙述和批判迷惘一代只为追求享乐,精神空虚的堕落的思想。但他也对迷惘的一代充满同情和理解,并且希望着我们青年人能战胜迷惘,不惧艰险放眼未来。

  生活,就如海明威所创作的巴恩斯一样,拨开云雾,终见太阳。今天,迷惘虽还在,但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迷惘终会散去,太阳照常升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8 09:17:37